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作为一个专利工作者,大家应该都知道富士康集团法务部中出身的专利人员在行业内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素质上都是一时之选。只要在富士康集团法务部中呆过两年以上的人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及处理技巧,比如上海的吴锦伟代理人、刘大江代理人、北京的董烨飞代理人、深圳的朱思全代理人都曾经处理过大量的、需要极高技巧的专利案件。富士康集团法务部的人员现在在中国主要分布如下几个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每个城市都有超过20人的队伍,这些人在当地如今都是比较成功的专利人员。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富士康出身的这些专利代理人员,如何在现阶段学习富士康对于专利人员的培养方式?这成为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及其它准备培养自己的专利人才的单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或先进经验,请大家讨论。
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学习,期待大家的发言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标题是“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楼主“试论”了吗?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什么都没说,让人家评论什么?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培养”——这个词有意思,富士康是学校吗?要是学校,可以说是培养,要不是,那么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留不住人,选、育、用、留,这四个方面都做得好才叫好,留不住人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富士康的人学上两三年就急匆匆地跑出来,彻底把它变成了F大学,整个中国到处都是富士康的IP人,这难道很正常?怪就怪中国的人力资本出奇的便宜,富士康就是利用这点发了大财,就连IP人才培养都成了生产线。以前一个富士康出来的同事和我说:富士康到了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想不到人才培养上居然也成了这样。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laoniulyb wrote:“培养”——这个词有意思,富士康是学校吗?要是学校,可以说是培养,要不是,那么这个词的含义就是留不住人,选、育、用、留,这四个方面都做得好才叫好,留不住人有什么培养的意义?富士康的人学上两三年就急匆匆地跑出来,彻底把它变成了F大学,整个中国到处都是富士康的IP人,这难道很正常?怪就怪中国的人力资本出奇的便宜,富士康就是利用这点发了大财,就连IP人才培养都成了生产线。以前一个富士康出来的同事和我说:富士康到了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想不到人才培养上居然也成了这样。
\"富士康到了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
不明白您意思,您是说如果富士康做了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就变成廉价商品了?商品便宜,不是很好吗,对于消费者?
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关注。目前也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laoniulyb wrote:富士康到了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成为廉价商品的代名词,想不到人才培养上居然也成了这样。
老牛,这句话有点意思。
不过好像很多高价的数码产品,也是富士康代工的;再者,富士康培训出来的IP人才,成功的、高薪的很多。这样看来,这句话似乎有问题。
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呵呵,我也是听别人说的,当然,说这话是有背景的,富士康的产品代工模式确实非常厉害,生产速度和成本控制都比较厉害,本来在中国挺贵的电子产品,富士康一代工,成本就下来了,量就上来了,自然产品的价格也就下来了,价格规律吗。在IP人才培养上,当然和产品生产不能同日而语的。但确实富士康的IP人也太多了,一茬又一茬,走到哪都能碰上,这里面有很多人现在都比较成功了,但人一多也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呵呵,这位是刘大江代理人吧?Re:试论富士康法务集团中人才的培养方式
maryyan wrote:呵呵,这位是刘大江代理人吧?
要说现在富士康出来写得好的好要数刘掌柜-刘清富了